图片
若说《春江花月夜》好,那么好在哪里?因为很多人评价它“孤篇压全唐”吗?记得最初讲解此篇之时,便说此篇力压盛唐诸诗,讲到最后,无非也是说用词好,意境好……如此老生常谈的话语,细细想来,可真的比得过李杜、盛唐诸人吗? 之前说它“孤篇压全唐”,好似是“以讹传讹”,不曾有人明确有此说法,闻一多在《宫体诗的自赎》中写道:“这是诗中的诗,顶峰上的顶峰。”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:“一词压两宋,孤篇盖全唐”,也都是找不见其人。可另有一个说法,倒是与此句表达很接近。晚清王闿运《论唐诗诸家源流》说到:“张若虚《春江花月夜》用《西洲》格调,孤篇横绝,竟为大家。” 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了,那么这个说法有没有说服力,还要看这个人是做什么的,依稀记得初次接触这个人名还是在大学,忘记是写作学老师还是古代文学老师讲过此人。我们从专业上大体上看一人说话对不对,大概率是要看此人是不是此专业的,譬如我对烹饪行业指指点点,别人可能会以为我有毛病,我对当红歌手说你这样唱错了,我教你怎么唱,只要对方看我,他就输了。图片
同样,王闿运说:“孤篇横绝,竟为大家”,若是他同样研读经史,那必然是有一番体悟。王闿运幼年初学诗时就严守格律,矩步绳趋,不失尺寸,他作诗强调从拟古着手,五言长诗宗魏晋,七言长诗及近体诗兼宗盛唐,但并不单纯模拟古人,而是尽法古人之美,熔铸而出之”,能自成一家风格。他的诗作:于时事有关系者多。” 以上描述,他的创作理论没有问题,创作思想也契合白居易: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。” 再看写的诗,《入彭蠡望庐山作》中写道:“轻舟纵巨壑,独载神风高;孤行无四邻,窅然丧尘劳。晴日光皎皎,庐山不可照;扬帆载浮云,拥楫玩波涛……。”没问题,很有魏晋古意。看完他的履历,他的点评十有八九是比较有分量的。图片
那么“孤篇横绝”的“横绝”,是什么意思?拿成语来解释,“横绝四海”,出自西汉司马迁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,原句为刘邦感叹“鸿鹄高飞,一举千里,羽翮已就,横绝四海”,比喻能力或志向宏大,超越四海疆域。所以“横绝”,有超越,超出的意思。宋 欧阳修 《六一诗话》:“ 子美 笔力豪隽,以超迈横绝为奇; 圣俞 覃思精微,以深远闲淡为意。”明代李东阳称萧履庵“横绝时辈”。那么孤篇横绝,逐字翻译便是“一篇诗歌超出”,理顺意思便是:这一篇诗歌的水准超出别的诗歌很多。但是,你看欧阳修评价的和李东阳评价的,你知道杜子美诗杜甫,你可能不知道萧履庵,如果萧履庵真的“横绝时辈”,超出他同时代的其他人,你会不知道在吗?所以,这个“横绝”,也可以有个人的褒奖色彩。个人更倾向于再加个限制:独树一帜。 “竟为大家”:这个“竟”,只要不理解为“竟然”,其他的理解都能说的通。可以理解为:窮也,終也。那么这八个字连起来,大概意思就是“张若虚的这一篇《春江花月夜》在所有诗人当中出类拔萃,独树一帜,也步入大家的行列。”图片
其句法结构(如大量运用疑问句、对偶句)、关键意象(江、月)的反复出现与变异、以及如何通过精妙的语言组织和意象转换,这些都是它“横绝”的点,不再细说。唯独“哲思”二字,略微写上几笔。 《叶嘉莹说初盛唐诗》里面说到,张若虚通过江月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对比,展现出一种博大的宇宙意识,这种哲思与诗情的融合,在唐诗中极为罕见。记得在第一次讲此篇之时,也是将此作为重点,江月永恒,人生短暂,并且说到,张若虚将“自身”这一着眼点,扩展到了“全人类”,人们开始关注到自身,也意识到了人生苦短,大概如此。 可是讲完后再一想,似乎觉得仍旧是不妥,意识到人生短暂这一情况,早在建安时候就出现了,曹操的《短歌行》:“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。譬如朝露,去日苦多。”发觉人生短暂,想在短暂的人生当中建功立业。那么,意识到“江月永恒,人生短暂”似乎也不能让它成为“孤篇横绝”的一个鲜明理由啊。图片
再到后来,偶在理顺文学史的时候,再次看到了南北朝时期,尤其是南朝,《宋纪 八》:“魏人凡破南兖、徐、兖、豫、青、冀六州,杀掠不可胜计,丁壮者即加斩截,婴儿贯于槊上,盘舞以为戏,所过郡县,赤地无馀,春燕归,巢于林木。”《梁书·卷四·简文帝本纪》:“引纳文学之士,赏接无倦,恒讨论篇籍,继以文章……雅好题诗,其序云:'余七岁有诗癖,长而不倦。’然伤于轻艳,当时号曰'宫体’。”似乎整个南朝,宋齐梁陈将原本的“建安风骨”都挥洒殆尽,只剩下了一些轻艳绮靡的东西。如比较出名的萧纲的《咏内人昼眠》:“北窗聊就枕,南檐日未斜。攀钩落绮障,插捩举琵琶。梦笑开娇靥,眠鬓压落花。簟纹生玉腕,香汗浸红纱。夫婿恒相伴,莫误是倡家。”
沈约的《六忆》:“忆眠时,人眠强未眠。解罗不待劝,就枕更须牵,复恐旁人见,娇羞在烛前。”
这种风气将原本的诗歌格调丢弃,既有文学史坐标中的重定位,也有一点屈原说的“虽萎绝其亦何伤兮,哀众芳之芜秽。” 故而到了唐代,初唐四杰革新诗歌风格、拓展题材范围、完善诗体形式,推动唐诗从齐梁浮艳文风向盛唐刚健风骨转型。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,张若虚的《春江花月夜》出现,与初唐四杰等探索者一起再次对文学史坐标进行修改,将人们的目光从宫体诗范畴重新拉了回来,重新审视人生的短暂与人类的无穷,宇宙的浩渺。程千帆《张若虚〈春江花月夜〉集评》写到,张若虚在初唐诗风转变中的关键作用,《春江花月夜》将宫体诗由宫廷带入江湖,由艳情转向哲思。图片
在此基础之上,哲思与诗情融合,浑然一体,别树一帜。 很喜欢李泽厚在《美的历程》写的句子:“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,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……尽管悲伤,仍感轻快,虽然叹息,总是轻盈”。“它显示的是,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。”同样的,林庚与李泽厚的观点也是遥相呼应,《唐诗综论》写到,《春江花月夜》所表现的是一种在宁静中体会到的宇宙人生的融会贯通,它是盛唐时代少年精神的体现,充满新鲜感与探索欲,即使有淡淡的哀愁也掩不住蓬勃的生机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富灯网配资-互联网股票配资-配资行情网-炒股配资手机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